雪竹图
艺术品信息
作者 徐熙
时代 五代南唐
尺寸 151.1cm×99.2cm
类型 绢本水墨立轴
题材 写意山水画
藏地 上海博物馆

一、内容:雪中竹石,清寒逸趣
《雪竹图》作为徐熙的经典之作,生动描绘了江南雪后的严寒景象。画面中,大大小小的奇异石块以水墨晕染出结构,留白巧妙地暗示出积雪,石块形态各异,或嶙峋突兀,或圆润敦厚,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三根粗竹挺拔茁壮,细枝遒劲,虽经风雪却依然傲立,竹叶上积雪以墨色留白渲染,层次感十足,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股清冷的气息。此外,画面下方还有被雪压弯或折断的竹子,或粗或细,或断或弯,又有细竹穿插其间,姿态多变,情趣盎然。旁边还有一段枯树,枝杈被折,或勾叶,或晕染留白,与雪景相互映衬,更添萧瑟之感。
二、形式:落墨成韵,独特构图
徐熙在《雪竹图》中运用了独创的“落墨法”,这一技法突破了唐代细笔填色的范式。他以墨为主,通过墨色的深浅和笔触的粗细来表现物象的质感和立体感,然后再简单地傅之以颜色。画中大石右侧的竹竿上,虽无款识,但有篆书体倒写“此竹价重黄金百两”八字,从侧面反映出此画的艺术价值。

在构图上,此画独具匠心。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进行构图,前景立石位居正中虽呈“S”形向上,但左右较小的石块安排与大石形成等腰等边的正三角形,赋予画面基石性的稳定作用,同时巧用石头的大小错落和外形起伏变化,使画面稳中求险。局部取景法让画面聚焦于竹子这一主体,虽只截取局部,却将竹子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对称性构图也随处可见,无论是前面的斜坡与石头,还是左右外弧形的树干与竹干,以及中间高耸挺立的竹子,都蕴含着微妙的对称性,使画面在变化中又保持着和谐统一。
三、文化内涵:野逸品格,文人风骨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徐熙的画作被宋人评为“野逸”,这种品格在《雪竹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一生不仕,追求高雅生活,常游历田野,观察自然中的花竹、蔬果、禽鸟等,将这份对自然的热爱融入到作品中。雪竹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不拔和高尚品格,徐熙通过《雪竹图》赋予了雪竹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画中的竹子在严寒中依然挺拔,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不仅是竹子的写照,更是徐熙自身精神的外化。他以野逸之笔,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超脱,为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精神基础。
四、题跋与钤印:隐秘印记,历史见证
《雪竹图》无款识,但画上钤有“海昌钱镜塘藏”的朱文长方印记,还有钱女的“惠翔心赏”朱文长方印记,表明这幅画曾经是近代钱镜塘的收藏品。钱镜塘是著名的书画收藏家,他的收藏眼光独到,这幅画能入其法眼,足以证明其艺术价值。这些收藏印记见证了《雪竹图》在历史上的流传脉络,也让我们得以窥探到它在不同时期的收藏和鉴赏情况。虽然没有直接的题跋文字,但这些钤印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这幅画的历史故事。
五、感受:心灵共鸣,艺术洗礼
欣赏《雪竹图》,仿佛置身于江南的雪后世界,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清寒与宁静。画面中简洁而有力的线条、独特的构图和淡雅的色彩,给人带来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震撼。徐熙用他的画笔,将雪竹的神韵和自己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那份淡泊与超脱。
这幅画也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烦恼所困扰,而徐熙笔下的雪竹却能在严寒中坚守自我,保持那份纯净和高雅。它提醒我们,要像雪竹一样,在困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徐熙的《雪竹图》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珍贵的题跋与钤印,以及给人带来的深刻感受,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璀璨明珠,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