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史箴图
艺术品信息
作者 顾恺之
时代 东晋
尺寸 24.8cm×348.2cm
类型 绢本设色长卷
题材 着色人物画
藏地 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女史箴图〉评述与分析》
一、内容:历史故事与道德教化的融合
《女史箴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创作,原为十二段,现存九段。此图原为清内府所藏,公元1900年庚子之役,八国联军入北京,为英军所掠,现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其内容丰富且极具教育意义,以历史故事为载体,传达道德规范。
从左到右第一段是画汉元帝率宫人幸虎圈看斗兽,后宫佳丽美人在座。有一黑熊突然跃出围栏,直逼汉元帝,冯婕妤挺身护主的故事。画卷中的冯婕妤长带宽衣,虽聘婷苗条,但面对跑过来的黑熊毫无惧色,临危不惧的精神表现得很突出。而那两个武士虽手执武器,一个在张口大声呵喊,一个用力刺向黑熊,但面露惊惶之色,与冯婕妤的昂首挺立形成鲜明的对照,更突出地表现了冯婕妤的勇敢与其它宫女、惊慌失措的神态。顾恺之在这一段中,充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不同形象和性格。(“元熊攀槛,冯媛趋进;夫岂无畏,知死不吝!”原图此段文字遗失。译文:被圈养的熊攀着栏杆,冯媛疾步上前(护君);她们难道没有畏惧之心吗?只是知道即使赴死也在所不惜!)

第二段是画班婕妤辞谢与汉成帝同辇的故事。画卷中画了八个宫人抬着车辇,汉成帝坐在辇中回首看着后面步行的班婕妤,似乎怪她不肯同乘。同时又倾听班婕妤的慷慨陈词。辇后班婕妤侧身站立,面容庄重美丽。辇中还坐一妇人(可能是皇后)面朝一边不敢正视班婕妤的表情和辇后另一嫔妃两眼望着辇中似做思想斗争的神态,同班婕妤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班婕妤的高风亮节。(“班妾有辞,割驩同辇;夫岂不怀,防微虑远。”译文:班婕妤(班妾)有辞谏之言,拒绝与汉成帝同辇出游;她难道不怀恋君恩吗?只是防微杜渐、考虑深远。)

第三段画的是一座崇山峻岭,表现“崇犹尘积”。山的左侧有两只鸟,一只飞翔空中,一只立在山石上回首而望,鸟的右侧山峡中有一匹刚露出头颈的马。马的右侧山坡上有一只老虎蹲坐回首凝视。山的右下方有两只兔子在奔跑。。山顶两旁画有彩云衬托的日和月同时出现,右侧太阳里边有乌鸦,左侧月亮里边有玉兔。是用象征手法表现《女史箴》文中的“日中则昃,月满则微”的道理。山下有一个人跪右腿,弓左腿,箭在弩机之上欲要射出,表现了“替若骇机”。从画面的布局来看,人物画中,间杂以山水、飞禽走兽,使画卷的内容显得生动活泼,没有单调的感觉。(“道罔隆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日中则昃,月满则微;崇犹尘积,替若骇机。”译文:事物没有总是兴盛而不衰败的,太阳到了中午就会西斜,月亮圆满之后就会亏缺;崇高如尘土堆积,衰败却如惊雷乍响、机弩触发般迅速。)

第四段画的是两个妇女对镜梳妆。用来表现“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其中一个妇女正对镜自理,镜中映出整个面容,画家巧妙地展现出那种顾影自怜的神态。另一妇女照镜,身后有一女子在为其梳头,梳头的少女表现的尤为秀丽。旁边放有镜台仓具。三个人的姿态各不相同,却都让人感觉到幽雅文静,姿态端庄。画面显示了魏晋女性浓郁的生活气息。(“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译文:人们都知道修饰自己的容貌,却不知道修养自己的品性;品性不加以修养,或许就会违背礼仪正道;用礼法来斧正、用文采来藻饰,克制私念方能成为圣人。)

第五段画一张悬挂有帷慢的床,床前有几。一妇女侧坐床内,一只胳膊搭在窗权上,面容严肃。一个男子坐床边,鞋尚未穿好,回头看着妇女。这是意在说明“出其言善,千里应之”,如果其言不善,尽管是夫妻,也要造成“同衾以疑”。(“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译文:说出善言,千里之外都会有人响应;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即使是同床共枕之人也会心生疑虑。)

第六段画的是夫妻二人并肩端坐,对面一妇女怀抱孩子,孩子手中正在玩一个圆球,另有一个孩子在地上爬着回头观望。旁边的一个妇女正在给面前的小孩梳小辫,孩子不太高兴,挣扎不肯梳,似乎是着急和其它孩子玩耍。画卷的上边有一中年人端坐读书,两旁有两个少女也一同观看,像是在讲解书的内容。全段描写人物众多,但表情各异,丰富多彩。这正是“鉴于小星,戒彼攸遂。比心螽斯 ,则繁尔类”的形象体现。(“夫出言如微,而荣辱由兹。勿谓幽昧,灵监无象。勿谓玄漠,神听无响。 无矜尔荣,天道恶盈。无恃尔贵,隆隆者坠。鉴于小星,戒彼攸遂。比心螽斯,则繁尔类。”译文:言语看似细微,却关乎个人的荣辱。不要认为幽暗之中无人知晓,神灵洞察无遗;不要认为玄远漠然之中无人听见,神明听觉无遗。不要夸耀自己的荣耀,天道忌满;不要倚仗自己的尊贵,高高在上者终将坠落。以小星为鉴,警惕那些轻率行事之人;以螽斯(一种繁殖力强的昆虫)为比,繁衍自己的后代。)

第七段画一男一女,男子在前,女子紧随其后,见男子回身做摆手相拒之状,便停了下来,作出一种扪心自问的姿态。这段是用来表示“欢不可以渎,宠不可以专”。(“驩不可以黩,宠不可以专。专实生慢,爱极则迁。致盈必损,理有固然。美者自美,翩以取尤。冶容求好,君子所雠。 结恩而绝,职此之由。”译文:欢乐不可亵渎,宠爱不可独占。独占宠爱实际上会滋生傲慢,宠爱到了极点就会发生变故。达到极盛必定会有损失,这是理所当然的道理。自以为美的人,反而会招致怨尤。以妖冶之容求媚于人,是君子所憎恶的。结成恩爱却反目成仇,根源就在于此。)

第八段画一个妇女端坐,微微低下头来,似乎在沉思着什么。女人面部表情祥和,充分表现了的箴文内容。(“故曰:翼翼矜矜,福所以兴。靖恭自思,荣显所期。”译文:所以说:恭敬谨慎,是福运兴盛的原因;静思恭敬,是荣耀显达的期望。)

第九段表现了三个女子的形象。独自站立的女子是女史官,右手执笔,左手托着一本书(大概是记载着王后嫔妃礼仪的典籍),正在批注着什么内容。对面有两位女子,一女子回首与另一女子形成对视,似乎还交谈着什么。也许正在谈论女史宣读的篇言。(”女史司箴,敢告庶姬。“译文:女史掌管箴规之言,斗胆劝告各位姬妾。)

二、形式:精湛技艺与独特布局的展现
从形式上看,《女史箴图》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采用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根据尊卑确定人物比例大小,主次分明,使画面层次清晰。在人物衣着描绘上运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生动表现出宽袍大袖的丝绸质感,将女性裙带飘舞的特色微妙传达。画面整体以细线勾勒,仅在头发、裙边或飘带等处染颜色、稍加点缀,色彩典雅,营造出庄重古朴的氛围。
除此之外,画卷中的山水与人物关系是人大于山(特别见第三段画面,射箭者明显大过山体许多),山石空勾不皴,反映了早期山水画的风格。同时,画面每一段相对独立又前后照应,通过动作和表情变化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将两汉以来的人物画创作水平向前推进一大步。
顾恺之作画有一特点,即注重人物的神韵,他对面部的刻画尤为精细,不仅要求人物的眼神要有所对(即一定要看向某物),更是通过对面部造型的微妙处理,使其看似简率,实则能传达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是为传神写照,充分展示魏晋时期人物画的审美品格。



三、文化内涵:封建道德与女性地位的映射
《女史箴图》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古代宫廷妇女生活的写照,更是封建社会女性道德规范的生动体现。这些故事不仅生动有趣,更蕴含着对妇女品德的期许,具有深刻的说教性质,引导宫廷妇女乃至社会女性遵守道德规范。其描写上层妇女应有的道德情感,涵盖夫妻相处、一夫多妻制下的相处之道、对丈夫的服从等多方面,全面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与约束。即通过描绘古代宫廷妇女的节义行为,标榜封建“女德”,巩固封建秩序和道德箴言。不过作品还表现出了“形具而神生”的艺术观念以及“传神写照”与“迁想妙得”的艺术理论,对中国绘画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和约束,以及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是研究古代社会、认识女性角色以及探讨封建道德观念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四、题跋与钤印:历史印记与艺术传承的见证
《女史箴图》的题跋与钤印丰富多样,为其增添了历史韵味。引首有乾隆帝御书“王化之始”四字,后有包希鲁、谢询、张美和、赵谦等题记。钤印方面,有“内府图书之印”(北宋真印)、“群玉中秘”(金章宗真印)、“绍兴”(南宋印)封、“秋壑图书”(贾似道印)等,还有项元汴诸收藏印、清内府诸鉴藏玺。这些题跋与钤印记录了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传与收藏情况,见证了其艺术传承,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这幅作品的关注与重视。
五、感受: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的震撼
由于《女史箴图》被英军掠走时保存不当,不仅有部分遗失,剩余部分也多有破损,令人惋惜。但是透过残缺的画面,仍能能深刻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女史箴图,千年古画遗留之摹本,虽是摹本,但我们仍旧能在其中一窥东晋的时代特征,我们仍旧能看到中国古代绘画曾经的一种原生样态。见此图观其人面,便知何为顾恺之所谓的传神写照。细看所绘画面,仍能见处处细节赏心悦目。考其线条,飞扬细劲,真恰如春蚕吐丝一般。
漫游于此卷之中,由右向左移步换景,真仿佛在观看一系列的连环画,看那挡熊的武士面露惊慌,看那为汉成抬辇的宫人跳舞般行走,看那金乌与玉兔如那通达天地的帛画中一般闪耀,看啊,这穿越千年的图像仍能将我们带入一个别样的世界,在那里,古老的人们任然存在,他们就这样静静的看着我们,笑着,思考着却也沉默着。


“日中则昃,月满则微;崇犹尘积,替若骇机。”这一段不正经的翻译是“你的太阳落山了”“黑夜彼端所有的孤独,仅属于我”“我受够繁文缛节了”“左弓逼屋檐了”。后面还能看到有人切宠爱,唉,魂5
玩魂五玩的